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将至徐州见人种树者 元末明初 · 刘崧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舟下徐洪冻已开,故园远在赣江隈。
家家春近栽杨柳,江上行人且未回。
寒灯夜雨,独坐有感。赋成七首,以述懑怀 其四 甲寅 晚清 · 林占梅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军中安得奋空拳,敌势猖狂壁垒坚。
争战年深稀露布,相持日久合屯田。
献谋岂少徐洪客,抗节谁为鲁仲连
愧我昂藏身七尺,渡江未敢著先鞭。
武三思修史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六
敕。宜令三思纳言李峤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农少卿徐彦伯凤阁舍人魏知古崔融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直史馆吴兢修唐史。
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
长悬楷则。以贻劝诫。
山谷 北宋 · 李彭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折玉摧兰事竟空,贮云含雾思无穷。
仙阶忽列通明观,人世犹称太史公
绛帐老生悲湜籍,传灯嫡子有徐洪
以那为首聊披拂,三绝韦编对晚风(以上宋《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六)
杂曲歌辞 其三 桃花(一作徐彦伯诗)。(一作神龙从臣诗)张仁亶自朔方入朝,帝宴之西苑之桃花园,命李峤等各赋绝句。明日宴承庆殿,令宫中善讴者唱之,乐府号《桃花行》。) 唐初 · 李峤
 押灰韵
源水丛花无数开,丹跗红萼间青梅
从今结子三千岁,预喜仙游复摘来徐彦伯
请袖赏刘子元吴兢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伏见贞观十七年监修国史房玄龄史官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高祖实录二十卷成。
制封元龄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
敬宗一子为高阳县。赐物七百段。
敬播改授太子司议郎。赐物五百段。
仍并降玺书袖美。又神龙二年五月
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国子司业崔融等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制封元忠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彦伯等各赐爵二等。
物五百段。自馀卑官加两阶。
物段准处分。仍并降玺书袖美。
史官子元吴兢等撰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
并成进讫。准撰太宗实录例。
修官巳下加爵及赐命。子元等经臣援引古今。
欲臣闻奏。臣谨寻故事。
例有恩赏。事属当时。
不可为准。子元等始末修撰。
诚亦勤劳。叙事纪言。
所缘虽重。承恩赏赐。
固不在多。子元吴兢望各赐物一百段。
妙门由起序 武周 · 史崇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夫至道难究。虚皇不测。
虽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也。忘功用而起视听。
有情有信也。孕生灵而运寒燠。
乾坤得之以开辟。日月得之以贞明。
天子得之以致理。国祚得之以太平。
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也。
若乃虚空自然。变见生为。
凝灵结气。化成圣人。
即元始天尊之谓也。故经云。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愡。又云。
恍惚中有物。恍愡中有象。
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又云。
元始者。道之应化。
一之凝精。因气感生。
转变自然。此既不由胎诞。
因经姓系。夫有天地。
方有人焉。有人焉。
方有氏族。天尊生于混沌之始。
何宗祖之有乎。其后改号示变。
应迹垂灵。托胎洪氏之胞。
降形李母之腋。盖有由矣。
然五身既分。三代斯别。
随机应物。拯溺安危。
汲引偫迷。财成庶族。
慈悲覆焘。难以胜言。
所谓真身者。至道之体也。
应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
法身者。真精布气。
化生万物也。化生者。
堀然独化天宝君等也。报身者。
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
乐静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
应号虽异。本源不殊。
更托师资。以度偫品。
或命尹喜天竺。以化胡人。
或与鬼谷之昆崙。以行圣教。
兹济之道。无远不通。
盖方圆动静。黑白燥湿。
自然理性。不可易也。
吹管操弦。修文学武。
因缘习用。不可废也。
夫自然者。性之质也。
因缘者。性之用也。
因缘以修之。自然以成之。
由此而言。高仙上圣。
合道归真。固增广善缘。
精进无退。度人济己。
通幽洞冥。变粗为精。
鍊凡成圣。而惑者遂云。
神仙当有仙骨。骨法应者。
不学而得。何其谬哉。
然法界高深。天宫悠旷。
五亿五万。布其方域。
三千大千。分其国土。
则有元都妙境。玉京延至圣之游。
仙居。宝台致神君之化。
真庭杳眇。阳和七曜之天。
妙躅深沈。太微九灵之观。
斯乃存诸浩劫。著自遐龄。
厥迹纷纶。卒难详载。
夫津梁所建。开度攸先。
国土不安。阴阳致沴。
凶衰系起。疫毒流行。
遂能保祐帝王。安镇黎庶。
此之功德。何以加焉。
道士立名。凡有七等。
一者天真。二者神仙。
三者幽逸。四者山居。
五者出家。六者在家。
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
去尘离俗。守道全真。
踪寄寰中。不拘世务。
其在家祭酒等。愿辞声利。
希入妙门。但在人间。
救疗为事。今剑南江表。
此道行焉。所以称之为道士者
以其务营常道故也。至于法衣。
非无差降。黄裳绛褐。
式崇正一之仪。凤气飞云。
用表洞元之服。载诸经教。
此不缕陈。原夫真经。
实惟深奥。或凝空结气。
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
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
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
撰述灵旨。其后递相传授
使得流通。或宝座敷扬。
十方听受。所以护持帝王
使国土安宁。拔度沦亡。
使魂神迁陟。利人济己。
契道冥真。法力幽通。
难以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
毁谤者于是挻灾。若影之随形。
响之应声也。是以轩辕夏后。
崇信也。致升仙之道。
成太平之功。梁武齐宣。
毁谤也。招祸败之辱。
受覆亡之报。我国家承宗李树
袭训骞林。恒缔想于真灵。
每稽芳于道德。无为无事。
载扬垂拱之风。乃圣乃神。
逾阐不言之教。既而彤闱少事。
紫掖多閒。披凤笈之仙章。
启龙缄之秘诀。文多隐讳。
字殊俗体。欲使普天率土。
广识灵音。故敕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太清观主臣史崇大使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仆上柱国卢子真副使宣议郎右领军卫长史臣史杲为判官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太子右庶子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安县开国子崔湜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薛稷
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左羽林将军上柱国高平县国公徐彦伯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右羽林将军上柱国寿昌县开国侯贾膺福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臣竺乂。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右谕德昭文馆学士兼宋王侍读上柱国邱悦
正议大夫工部侍郎昭文馆学士柱国卢藏用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昭文馆学士柱国韦利器
正议大夫太府少卿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吴兴县开国男沈佺期通议大夫主爵郎中权检校右羽林将军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臣李猷。
正议大夫太子洗马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张齐贤大中大夫昭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郑
朝散大夫检校秘书丞昭文馆学士胡皓金紫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鲁国公祝钦明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兼。修国史崇文馆学士东海郡开国公徐坚
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崇文馆学士王琚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凉县开国子员半千
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胡雄银青光禄大夫国子司业崇文馆学士皇太子侍读上柱国褚无量
通议大夫行秘书少监崇文馆学士知馆事上柱国居巢县开国子臣刘子元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轻车都尉贾曾
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内供奉崇文馆学士柱国苏晋。大德京太清观大德张万福大德刘静俨大德田君楷大德阮孝波京元都观主尹敬大德京东明观主寇义待大德京太清观法师孙文俊大德时居贞大德单大易大德高贞一大德张范大德田克勤大德仙厦大德宗圣观主侯元爽大德东都大福唐观法师侯抱虚上座张至虚刘元良大德绛州玉京观主席抱舟等。
集见在道经。稽其本末。
撰其音义。然以运数绵旷。
年代迁易。时有夷险。
经有隐见。或劫初即下。
劫末还升。或无道之君。
投以煨烬。或好尚之士。
秘之岩穴。因而残缺。
紊其部伍。据目而论。
百不一存。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馀卷。
以为音训。具如目录。
馀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可易解者。
此不详备。其所散逸。
伫别搜求。续冀修缮。
用补遗缺。而经且久远。
字出灵圣。梵音罕测。
云篆窥。或为无识加增。
或为传写妄误。或持浮伪之说。
窃揉真文。或采菁华之言。
将文释典。不可齐其所见。
斥以灵篇。今之著述。
或所未晤。中间阙疑。
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经音义。
并撰妙门由起六篇。具列如左。
及今所音经目与旧经目录。都为一百十三卷。
等学昧琅书。情昏宝诀。
伏承天涣。敢罄謏闻。
披锦蕴而多惭。对丝言而自失。
徐彦伯工部侍郎710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门下。
太中大夫前守蒲州刺史修文馆学士上柱国开平县开国子徐彦伯
素履内融。
清晖外彻。
学究精密。
旁通儒者。
思舍飞动。
高视祠人。
名与时行。
位因才致。
河润九里
先美股肱。
邸留一月
荣侍从
考工之任。
选众攸称。
可守尚书工部侍郎
馀如故。
主者施行。
论荐书 盛唐 · 王泠然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
将仕郎太子校书郎王泠然谨再拜上书相国燕公阁下。孔子曰。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则仆所以有意上书于公。为日久矣。
所恨公初为相。而仆始总角。
公再为相。仆方志学。
及仆预乡举。公在官于巴邱。
及仆参常调。而公统军于沙朔。
今公复为相。随驾在秦。
仆适效官。分司在洛。
竟未识贾谊之面。执相如之手。
尧舜禹汤之正道。稷契夔龙之要务。
焉得与相公论之乎。昔者公之有文章时。
岂不欲文章者见之乎。公未富贵时。
岂不欲富贵者用之乎。今公贵称当朝。
文称命代。见天下未富贵有文章之士。
不知公何以用之。公一登甲科。
三至宰相。是因文章之得用。
于今亦三十年。后进之士。
公勿谓其无人。何者。
长安裴耀卿。于开元五年掌天下举。
擢仆高第。以才相知。
尚书右丞王邱。于开元九年掌天下选。
授仆清资。以智见许。
然二君者。若无明鉴。
宁处要津。是仆亦有文章。
思公见也。亦未富贵。
思公用也。此非自媒自衒。
恐不道不知。有唐以来。
无数才子。至于崔融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富嘉谋徐彦伯杜审言陈子昂者。
与公连飞并驱。更唱迭和。
此数公者。真可谓五百年挺生矣。
天丧斯文。凋零向尽。
相公日新厥德。长守富贵。
甚善甚善。是知天赞明主而福相公
当此之时。亦宜应天之庥。
报主之宠。弥缝其阙。
匡救其灾。若尸禄备员。
则焉用彼相矣。仆闻位称燮理者。
则道合阴阳。四时不愆。
则百姓无怨。岂有冬初不雪。
春尽不雨。麦苗继日而青死
桑叶未秋而黄落。蠢蠢迷愚。
嗷嗷愁怨。而相公温服甲第。
饱食庙堂。仆则天地之一生人。
亦同人而怨相公也。京房易传曰。
欲德不用。兹谓张。
言人君欲贤者而不用。徒张此意。
厥灾荒。云大旱也。
阴阳不雨。复曰。
师出过时。兹谓旷。
其旱不生。夫天道远。
人道迩。仆多言者也。
安知天道。请以人事言之。
主上开张翰林。引纳才子。
公以傲物而富贵骄人。为相以来。
竟不能进一善。拔一贤。
汉高祖云。当今之贤士。
岂独异于古人乎。有而不知。
是彰相公之暗。知而不用。
是彰相公之短。故自十月不雨。
至于五月。云才积而便散。
雨垂落而复收。此欲德不用之罚也。
仍闻六胡为孽。日寇边陲。
邦家连兵。来往塞下。
已西诸将必不出师。过时之咎也。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也。
不知庙堂肉食者何以谋之。相公在外十馀年。
而复相国。险阻艰难。
备尝之矣。民之情伪。
尽知之矣。今人室如悬磬。
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天则不雨。公将若之何。
五月有恩。百官受赐。
公官既大。物亦多有。
金银器及锦衣等。闻公受之。
面有喜色。今岁大旱。
黎人阻饥。公何不固辞金银。
请赈仓廪。怀宝衣锦。
于相公安乎。百姓饿欲死。
公何不举贤自代。让位请归。
公三为相。而天下之人。
皆以公为亢极矣。夫物极则反。
人盛必衰。日中则昃。
月满则亏。老子曰。
功成名遂。则身退。
天之道也。今公富贵功成。
文章命遂。唯身未退耳。
相公昔在南中。自为岳阳集。
有送别诗云。谁念三千里。
江潭一老翁。则知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宽。
贾谊非流窜不能作赋以自安。公当此时。
思欲入京华。归老田里。
脱身瘴疠。其可得乎。
今则不然。忘往日之栖迟
贪暮年之富贵。仆恐前途更失。
后悔难追。主上以相公为贤。
使佐社稷。若弃德不让。
是废明君之举。岂曰能贤。
仆见相公事方急。不可默诸桃李。
公闻人之言或中。犹可收以桑榆。
诗曰。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相公五君咏曰。
凄凉丞相府。馀庆在元成
苏公一闻此诗。移相公于荆府。
积渐至相。由苏得也。
今苏屈益部。公坐庙堂。
投木报琼。义将安在。
亦可举苏以自代。然后为朔方之行。
抑又闻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报国之重。莫若进贤
去年赦书云。草泽卑位之閒。
恐遗贤俊。宜令兵部即作牒目
名奏闻。而吏部起请云。
试日等第全下者。举主量加贬削。
条目一行。仆知天下父不举子。
兄不举弟。向者百司诸州长官
皆无才能之辈。并是全躯保妻子之徒。
一入朝廷即恐出。暂居州郡即思改。
岂有轻为荐举。以取贬削。
今闻天下尚有四百人应举。相公岂与四百人尽及第乎。
既有第差。由此百司诸州长官
惧贬削而不举者多矣。仆窃谓今之得举者。
不以亲。则以势。
不以贿。则以交。
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
其不得举者。无媒无党。
有行有才。处卑位之閒。
仄陋之下。吞声饮气
何足算哉。何乃天子令有司举之。
相公令有司拒之。则所谓欲德不用。
徒张此意。事与京房易传同。
故天以大旱相试也。去年所举县令
吏部一例与官。举若得人。
天何不雨。贤俊之举。
楚既失之。县令之举。
齐亦未得。夫有贤明宰相
尚不能燮理阴阳。而令庸下宰君。
岂能辑熙风化。相公必欲选良宰。
莫若举前仓部员外郎吴太元洛阳。必欲举御史中丞
莫若举襄州刺史吴靳。清辇毂之路。
非太元不可。任台阁之风。
非吴靳不可。仆非吴靳亲友。
但以知其贤明。相公有而不知。
知而不用。亦其过深矣。
抑又闻之。昔闵子骞为政。
曰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凡校书正字
一例不得入畿。相公曾为此职。
见贞观以来故事。今吏部侍郎杨滔
目不识字。心不好贤。
芜秽我清司。改张我旧贯。
去年冬奏请。自今巳后。
官无内外。一例不得入畿。
即知正字校书。不如十乡县
明经进士。不如三卫出身。
相公复此改张。甄别安在。
古人有坐钓登相。立筹封侯。
今仆无尚父之谋。辥公之策。
徒以仕于书苑。于学门。
小道逢时。大言祈相。
仆也幸甚幸甚。去冬有诗赠公爱子协律
其诗有句云。官微思倚玉。
文浅怯投珠。吕氏春秋云。
尝一脔之肉。知一鼎之味。
请公且看此十字。则知仆曾吟五言。
则亦更有旧文。愿呈作者。
如公之用人。盖已多矣。
仆之思用。其来久矣。
拾遗补阙。宁有种乎。
仆虽不佞。亦相公一株桃李也。
此书上论不雨。阴阳乖度。
中愿相公进贤为务。下论仆身求用之路。
事繁而言不典。理切而语多忤。
其善也必为执事所哂。其恶也必为执事所怒。
傥哂既怒罢方解。则仆当持旧文章而再拜来也。
狄仁杰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栾城后集》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三、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一、乾隆《太原府志》卷五六、道光《阳曲县志》卷一五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
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背之不可」。
言虽直,不见省。
幸而不死,亦废不用。
唐武后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
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
何者?
位尊权重,臣下所无奈何,势必至此也。
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诸吕,吕后安之。
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伺其间。
后复听陆贾,交欢周勃,将相之权不分,故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
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狄仁杰虽为宰相,而未尝一言。
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访之大臣,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旬浃得五万人。
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
后怒罢议。
久之,复召问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
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
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
文皇帝身蹈锋刃,百战以有天下,传之子孙。
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馀年矣,又欲以三思为后。
且母子与姑侄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
三思立庙,无祔姑之礼」。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庐陵房州而立之。
王陵、裴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
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
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
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
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
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
岂以祸乱之根生于母子之间,不如是必至于毁伤故耶?
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二公得之矣!
狄仁杰感悟武后卒复唐嗣议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五、《竹溪先生文集》卷一○
唐武后欲以武三思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狄仁杰曰:「臣观天意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勇士于市,踰月不及千人。
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
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
后怒,罢议。
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
于是仁杰王方庆俱在,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儆陛下乎!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
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
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
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馀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
三思立,庙不祔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庐陵王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
后然之,更令太子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后意不回。
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议曰:武后擅有天下,在位日久。
变置之谋既成,而仁杰一言遂反唐祚,难矣。
盖后知为身谋,而不知为天下计,仁杰为天下计,而借后之利害以悟其心,故言之出,不得不为之感动也。
自古无不可谏之君,天下无不可回之事,在进言者得其道而已。
咏史三十一首 其二十六 明末清初 · 黄毓祺
晋阳初起甲,适从犹未决。
欲鼓行而西,仍恐进不克。
屈突凭坚城,退则为所蹑。
此策乃危道,腹背须受敌。
莫若攻河东,主之自裴寂
公子曰不然,兵贵风雨疾。
吾席累胜威,西人望风匿。
智勇不及措,取同振槁叶。
倘顿坚城下,安坐糜日月。
众心既以离,大事去可惜。
济河定关中,约法十二则。
何哉隰城,一见如旧识。
何哉马邑丞,一呼忘旧隙。
壮士置幕府参军记室
羲声布遐迩,文武焕然集。
而顾立幼君,盖其心欲得。
自为大丞相,总揆加九锡。
然后攘取焉,掩耳盗铃习。
前恭与后恭,两帝寻一辙。
神尧世充,亦复何差别。
盖于起兵初,声罪讨弑逆。
吊民数淫虐,遍移四方檄。
庶几踵汤武,不循魏晋述。
尔时诸君子,惜哉见未及。
泰山有道士,献书魏公密。
当乘士马锐,直指江都邑
执取独夫广,号令天下一。
斯谋奇而正,安往无俊物。
或隐于屠贩,或寄于盗贼。
优游黄冠中,乃见徐洪客。
郑公发迹等,出处故殊绝。
言可得而闻,招之不可得。
翩翩失所往,岂蹈烟雾窟。
不然縠城隅,全身化为石。
提举雷郎中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一三、《诚斋集》卷一○八
某伏以即辰离治肇修,清暑云稚,恭惟提举郎中尊契丈身兼三官,名齐十贤,远氓如畿,鲸波如砥,自天祐之,神介听之,台候动止万福。
某来日无多,前涂就窄,罗雀之门亦无雀可罗矣。
军将打门,蓬首出问,乃吾天上故人飞堕云锦之书,访问生死之语,词温如春,意厚如亲。
至于清酒百壶、花罗八两,东坡江瑶之品,蔚宗宝熏之妙,纷委狎至,殆将塞破野人茅栋矣。
酒钱与郑,衣著遗白,数百年无此事矣。
古风萧萧,公独追还,士俗所关,与时高下,岂细也哉!
顾老病之人,无以堪之耳。
言之多多,亦祗以赘。
颇闻莫徭小蠢,随即殄歼,颇勤指纵否?
大儿数来迎侍,张帅亦一遣泛宅。
初欲一往,竟未能也。
东湖西山王勃,唤山谷,尚不要徐洪,那要病翁耶?
荷荷。
未见,愿言珍重,即还鸡翘豹尾之间,以昌斯文。
风蝶令 送别 清 · 朱彝尊
 押先韵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三十
北斗分征路徐彦伯南桥列祖筵徐知仁
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
明日行人已远、刘长卿骑连连王维

诗忆伤心处杜甫,杯衔欲别前韩愈
好花争奈夕阳天张泌
惆怅青山渌水韩翃急回船李康成
南楼令 清 · 朱彝尊
 押支韵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三十
香萼媚红滋徐彦伯
微芳不自持张九龄
陟秦台、上官昭容俯盼乔枝(同上)
独倚阑干正惆怅张蠙三月尽、草青时韩偓

挥手碧云期杨谏
空歌悲莫悲阎宽
落花飞、王勃远近凉飔宋华
别恨最深何处写李端,两不见、但相思李白
唐万回神迹记碑跋开元二十五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九、《集古录》卷六、《六一题跋》卷六
右《万回神迹记碑》,徐彦伯撰。
其事固已怪矣。
玄宗英伟之主,彦伯当时名臣也,而君臣相与尊宠称述之如此,欲使愚庸之人不信不惑,其可得乎?
世传道士老子云:「佛以神怪祸福恐动世人,俾皆信向。
故僧尼得享丰饶;
而尔徒高谈清净,遂使我曹寂寞」。
此虽鄙语,有足采也。
治平元年三月八日书。
李唐卿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三二、《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二
维绍兴六年岁次丙辰正月己巳朔越十四日壬午,具官胡某谨以清酌脯羞之奠,敬祭于亲丈唐卿主簿之灵曰:呜呼公乎!
予读公之堕泪碑,见公少时慕刘士安之为人,而取以自名,窃壮公之慷慨怀古,而复悲公之志落落不就以死,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
呜呼哀哉!
予尝遐想古人如汲直之慕袁盎诸葛亮之慕管乐,司马文子、朱文季之慕蔺,曹叔孙之慕叔孙先,苏不韦之慕伍子胥杨景献之孔光崔安上之慕苏武李文纪之慕张纲潘好礼之慕徐洪敏,刘知几之慕扬子云,皆自揆所养,尚友古人,卒皆奋功立名,编简以香。
盖其平生所企慕者,必躬行而身蹈之,不少贬焉。
然则公之慕士安何如哉?
士安手权万货低昂,如见钱流地上,以佐唐中兴之功,牢盆邸阁,不啻海涵而地负,其功名为何如!
而公之蹇产一官,当此汹汹,坚卧白云,救物恤民之心,百不一施,遽溘然而逝,其视士安为何如?
予是以悲公之志不就,为之痛哭流涕长太息也。
呜呼哀哉!
刍灵莫攀,黄肠莫回,哭声如振雷拔山,泪如赴海之悬河。
浮蚁在壶,能复来尝?
呜呼哀哉,尚飨!
抚州金溪县主簿徐洪墓志铭嘉祐二年十二月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八、《元丰类稿》卷四四、《曾文定公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
嘉祐元年虔州安远阙县令建安徐洪抚州金溪主簿安远事,明年八月十一日安远
十二月,其父尚书屯田郎中举以书告君之故人南丰曾巩曰:「子为我铭洪之墓」。
遂考次君世序、行己、历官、卒葬之终始,铭于其墓曰:君曾大父某,某官。
大父某,某官。
君字孺兴,为人有大志,读书好其治乱得失之大旨,为文长于辨说,其奔放驰骋、上下反复之际,有足壮也。
未冠,声号闻四方。
初中进士,除洪州司户参军,不就。
退居大江之南,好倜傥非常之奇节,不肯少屈于人。
居八年,以父命始强出为主簿,非其好也。
君居家,遇人无亲疏,豁如也,乐赴人之急。
主簿,不以非其好故怠其意,其治能有爱于人。
金溪富人锢山林之利数十年,君始夺之,而县之贫人赖其利。
盖君之所试者小,其为日又近,而其所既立如是也。
享年三十有二。
死之若干日,葬饶州鄱阳东门外。
母某氏,某县君
妻凌氏、黄氏。
男一人,曰还孙,始二岁。
女四人,尚幼也。
铭曰:
呜呼孺兴,志果而大。
不胜于柔,以窒其外;
不陨其刚,以亨于内。
胡短其施,而多其与!
父老失子,儿婴失父。
维铭告哀,以纳于墓。
跋徐氏二诰(二)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九○、《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一、《后村题跋》卷一三
余友贡士徐君端衡请余跋其八世祖讳昶雍熙、端拱二诰,余既着语于雍熙诰之后矣,因问贡士家谱,君曰:「本徐彦伯之后」。
彦伯见《唐史》,与苏味道、李峤、崔融同时,以文章擅名。
彦伯生务,天宝避乱入,居泉州莆田崇仁里徐村。
务生在蒙,始居延寿。
又五传至先辈,是为延寿徐先辈,晚年有「归来延寿溪头坐,终日无人问一声」之句。
今钓矶草堂基犹存。
至曾孙以「俸薄能廉、官卑不屈」为词臣王黄州所称。
盖徐氏自彦伯后,种诗书遗子孙,绵绵不绝。
贡士先辈为十一世祖,于曹州郡掾为八世祖,词章似先辈,操履似郡掾,其渊源所渐远矣。
复书此于端拱告之后。
寿安县钱氏墓志铭熙宁九年1076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九、《曾文定公集》卷一五、《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一○、《文章正宗》续集卷一○、《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五、《八代文钞》第三二册、同治《瑞州府志》卷二○、同治《高安县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刘凝之仕既龃龉,退处庐山之阳。
初无一亩之宅、一廛之田,而凝之嚣嚣然乐若有馀者。
岂独凝之能以义自胜哉?
亦其妻能安于理,不戚戚于贫贱,有以相之也。
凝之晚有宅于彭蠡之上,有田于西涧之滨。
子进于朝廷,荐于乡闾。
凝之夫妇,康宁寿考,自肆于山川之间,白发皤然,体不知驾乘之劳,心不知机擭之畏。
世人之所慕者无慊焉,世人之有所不能及者独得也。
其夫妇如此,可不谓贤哉!
熙宁九年凝之年七十有七,哭其妻之丧,自为状,次其妻之世出行事来乞铭。
予为之因其言而识之曰:夫人姓钱氏
内殿崇班穆;
祖考内园使昭晟;
曾祖考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湛;
高祖吴越文穆王元瓘
夫人色庄气仁,言动不失绳墨,居族人长幼亲疏间尽其宜,事夫能成其忠,教子能成其孝,是皆可传者也。
夫人年七十有三,卒于四月庚子,而葬于其岁某月某甲子,墓在南康军西城之某原。
初以凝之封寿光县君,再以子恕恩封寿安县君
有子曰恕,秘书丞
曰格,乡贡进士
皆以文学显于世。
女嫁进士徐彦伯、太子中允黄廉
孙某、某。
凝之名涣筠州某人,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致仕。
铭曰:
仕不茍合,安于贱贫。
其难其豫,由媲有人。
维不终窭,又寿以康。
有续孔辰,既庶而臧。
世迫而求,独优以取。
世一以处,独肆而有。
士也则然,女实作辅。
考则钱媛,尚配于古。
按:《元丰类稿》卷四五。又见江西省博物馆藏拓片。